论语学而篇第一
作者: 孔子( )
本篇引语
《学而》是《论语》第一篇的篇名。《论语》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。《学而》一篇包括16章,内容涉及诸多方面。其中重点是「吾日三省吾身」;「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」;「礼之用,和为贵」以及仁、孝、信等道德范畴。
原文
子曰: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,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」
译文
孔子说:「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,不是很愉快吗?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,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?人家不了解我,我也不怨恨、恼怒,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?」
评析
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,说它是「入道之门,积德之基」。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。历来的解释都是:学了以后,又时常温习和练习,不也高兴吗等等。三句话,一句一个意思,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。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,指出这里的「学」不是指学习,而是指学说或主张;「时」不能解为时常,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,「习」不是温习,而是使用,引申为采用。而且,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,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。这三句的意思是:自己的学说,要是被社会采用了,那就太高兴了;退一步说,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,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,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,我也感到快乐;再退一步说,即使社会不采用,人们也不理解我,我也不怨恨,这样做,不也就是君子吗?(见《齐鲁学刊》1986年第6期文)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,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,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。
此外,在对「人不知,而不愠」一句的解释中,也有人认为,「人不知」的后面没有宾语,人家不知道什么呢?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,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,别人就可以理解了,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。有人说,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,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,我告诉他,他还不懂,我却不怨恨。这样,「人不知」就是「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」了。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。
总之,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,做到人不知而不愠,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、诲人不倦、注重修养、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。这些思想主张在《论语》书中多处可见,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。
论语学而篇第二
原文
有子曰:“其为人也孝悌,而好犯上者,鲜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悌也者,其为人之本与!”
译文
有子说:“孝顺父母,顺从兄长,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,这样的人很少见的。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,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。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,根本确立了,治国做人的原则也有了。孝顺父母,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!
感悟
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,仁的根本就是孝和悌,即孝顺父母,顺服长兄。孔子认为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着直接的关系,儒家认为,在家中实行了孝悌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,再把小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,民众也会绝对服从,而不会起来造反,这样可以维护安定。
虽然,自春秋战以后统治者和文人都主张“以孝治天下”,把人们都禁锢在这些伦理道德中,但凡事利弊并存,孝敬父母、赡养父母从古至今都是中华的传统美德,古人给我们遗留下的文化资产《弟子规》、《三字经》中无不显示了“孝悌”的重要思想,它给我们作出了示范和榜样。民以和为贵,社会讲究安定团结,家庭重在幸福和谐,长者,有先辈风范,对子女尽父母之责,为人子女,谦恭有礼,孝敬父母,以尽赡养之责,家庭和睦,其乐融融。
如今社会,竞争压力大,年轻人疲于工作,对父母的照顾不够,孝敬父母挂于嘴边,难以落实行动,因此平时多给父母打电话,谈心,陪父母散步,让父母的内心不再空虚,这也是子女的根本呀!